新疆小伙卖馕月入7万心怀感恩在沪寻亲
回乌鲁木齐已快15年了,可在迪力夏提爸爸的心里,从没有停止过对上海、苏州两地帮助过自己的房东的想念。如今,自己的年岁也大了,更加怀念过去,想在有生之年再能见到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。当迪力夏提得知“万个故事献祖国”这一活动后,为了圆父亲的心愿,想通过媒体寻找当年给予爸爸帮助的好人。迪力夏提称他们为“外公”。
1月8日,在乌鲁木齐迪力夏提的店内,他的爸爸图尔贡江·毛拉为记者讲述了自己带着家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、苏州两地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故事,自己现在能有这样幸福的生活,都得益于他们的无私帮助。
“如果没有他们,我的爸爸可能还睡在上海的公园、厕所里,靠捡废品谋生。我们一家也不可能挣上钱,回到乌鲁木齐买新房子,更别说我和弟弟能够上大学,有了自己的事业。”由于爸爸的汉语表达不是很好,迪力夏提替爸爸表达内心的感激。
在店里,图尔贡江·毛拉克制不住地边用手比划,边用不熟练的汉语一点一滴回忆着过往的种种,一提到这两位恩人,已近60岁的老人,泪水仍然抑制不住地流出。
1999年,迪力夏提一家回到乌鲁木齐,由于期间搬了几次家,将当时记录“外公”们所有信息的笔记本丢失了,从此失去了联系。前几年爸爸还特意去上海、苏州当时生活过的的地点找寻他们,可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,当时的房子早已不见踪影,而他的恩人,更不知去了何处?
而在爸爸的心里,那两个熟悉的地址从来没有忘记过。
迪力夏提的爸爸回忆,苏州的外公叫王金达(音译),当时家住江苏省苏州市关东大队6队,时年六十二、三左右岁,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,他的岳父当时是关东大队的书记,“他把我们一家都当亲人,还把我的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外孙一样疼爱。”
不过,可惜的是,由于时间久远,爸爸又不会汉语至今都讲不清楚上海房东的全名,“当时上海房东的家住在上海龙华区西台楼57号,我叫他小蒋(音译)。“
现在,看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,迪力夏提的爸爸更加怀念这些内地的亲人。一次无意间听儿子讲到了本报的“万个故事献祖国”的活动,了解到它的宣传覆盖范围是面向全国的,迪力夏提爸爸就想通过本报寻找当年的恩人们,在有生之年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。
故事讲述
祖孙三代与馕的不解之缘
网店经营者迪力夏提的创业之路
馕,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品。然而,对于迪力夏提一家来说,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食物,更成为他家祖孙三代赖以谋生的主要物品。
当年爷爷骑着毛驴四处卖馕,爸爸年纪轻轻就独闯上海靠打馕养家,而25岁的迪力夏提,在三年前大学毕业时就放弃落户大城市的机会,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开起了网店,用鼠标把家乡的馕送到了全国各地。如今,他的网店已在业内小有名气,受到很多人的关注。
用迪力夏提的话说,这就是“命运”。
父母内地打馕获得房东帮助
迪力夏提的爸爸图尔贡江十几岁时就独自在上海谋生,后来又前往苏州发展,当时都是身无分文,是上海、苏州的好心人给予爸爸帮助,才最终开起了打馕店。
后来,爸爸带着全家再次来到上海。当时只带了200元,到了上海,除去路费已所剩无几。父母们不懂汉语,又无亲无故,如何在上海立身?他们碰到了人生中的好人,也就是迪力夏提讲到的上海外公。上海外公,其实就是迪力夏提父母的房东,看到图尔贡江拖家带口来上海,非常不易,就帮他们找地方安摊位,买面粉。馕坑有了,这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有了希望。
转眼迪力夏提到了上学的年龄,爸爸想让迪力夏提回喀什老家上学,可妈妈死活不同意,又是上海外公托人帮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,终于让迪力夏提上了学。
迪力夏提上三年级时,全家又搬到了苏州,在“苏州外公“王金达的帮助下,迪力夏提进入苏州齐门小学就读,
“我那时来苏州时也就不到二十岁,他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,后来就把我认成干女儿,迪力夏提一直都喊他外公。”迪力夏提妈妈口中的这个他,就是说的王金达。
当时苏州外公家有五间房子,就借给爸爸一间,让他继续打馕,“刚开始肯定挣不到钱,他就说等我什么时候有钱再给。“爸爸图尔贡江说,打馕用的面粉也是房东用自己的粮票买的。直到一年多后,图尔贡江挣了钱才把房租和面粉钱还给外公。
在苏州外公家里这么多年,不论有什么困难,外公都会尽全力帮助他们;而图尔贡江也会帮助外公去卖自家种的菜,外公的爸爸去世,图尔贡江也像家人一样参加葬礼。还和他们全家去游玩,完全融入到这个家庭中。
有了一定积蓄,父母还是想回到家乡生活,1999年7月,迪力夏提五年级时,全家回到了乌鲁木齐。回到家乡的迪力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,2007年时,迪力以598分的成绩考入无锡江南大学商学院国际金融贸易专业。
“我曾经告诉妈妈,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,无论在哪我都会做得很好,我兑现了我的承诺。“迪力夏提说。
放弃落户大都市回到家乡自创业
升入大学,迪力夏提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思考,当班干部,结交更多新朋友,去企业打工,迪力夏提在不断积累着自己的阅历,“我们维吾尔族有一个礼节,就是第一次见面要与别人握手,所以,在军训时,我就与每个人握手,向他们介绍自己。”迪力夏提说,在学校他一直坚持这个习惯,获得学校很多同学的喜欢。
大学毕业后,迪力夏提本来已经应聘到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工作,户籍马上就可以落到广州了,由于父母的坚持,最终他又回到了乌鲁木齐。
在大学时,迪力夏提就有自主创业的想法,于是自己开了一家网店,刚开始以销售干果为主。后来,弟弟在西南交通大学读书,一次无意间给弟弟邮寄馕,让迪力夏提萌发了在网上卖馕的想法。
由于迪力夏提卖的馕质量好,储存时间长,备受客户的喜欢,网店的生意越来越火,最火的时候光馕单笔销量最多就达6000个。现在,迪力夏提销售的馕有白芝麻、黑芝麻、核桃馕等七、八个品种,都很受欢迎。
祖孙三代卖馕折射新疆大变化
迪力夏提给自己的馕注册了商标“维亦都”,翻译过来就是“承诺”的意思。
“这个承诺有两个含义,一方面是对妈妈的承诺,另一方面是对用户的信用承诺。”迪力夏提力说,开网店,产品质量是最重要的,因此很多合作的企业、质量必须要过关。迪力夏提还自己设计了邮递快件单标识,上面写着“邮递员您辛苦了,这位客户对我很重要,谢谢您带去微笑和优质服务”。
现如今,在迪力夏提的网店里经营的产品已多达300多种,每个月最低销售额达到7万元,店里不仅有馕,还有抓饭、辣子鸡、进口食品等,迪力夏提想把各种新疆美食推荐给全国的用户。
也就是在最近,迪力夏提无意间了解到,原来自己的爷爷以前也是卖馕为生,那时他赶着毛驴车四处卖馕,而爸爸坐着火车穿梭在城市之间卖馕,现在,自己则坐在家里用鼠标就把馕送到了全国。
“没想到,我们祖孙三代都与馕有着不解之缘。我想这就是命运。”迪力夏提说道,三代人三种不同的谋生方式,更折射出新疆的巨大变化,未来的生活也会更美好。
新疆小伙卖馕月入7万心怀感恩在沪寻亲
回乌鲁木齐已快15年了,可在迪力夏提爸爸的心里,从没有停止过对上海、苏州两地帮助过自己的房东的想念。如今,自己的年岁也大了,更加怀念过去,想在有生之年再能见到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。当迪力夏提得知“万个故事献祖国”这一活动后,为了圆父亲的心愿,想通过媒体寻找当年给予爸爸帮助的好人。迪力夏提称他们为“外公”。
1月8日,在乌鲁木齐迪力夏提的店内,他的爸爸图尔贡江·毛拉为记者讲述了自己带着家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、苏州两地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故事,自己现在能有这样幸福的生活,都得益于他们的无私帮助。
“如果没有他们,我的爸爸可能还睡在上海的公园、厕所里,靠捡废品谋生。我们一家也不可能挣上钱,回到乌鲁木齐买新房子,更别说我和弟弟能够上大学,有了自己的事业。”由于爸爸的汉语表达不是很好,迪力夏提替爸爸表达内心的感激。
在店里,图尔贡江·毛拉克制不住地边用手比划,边用不熟练的汉语一点一滴回忆着过往的种种,一提到这两位恩人,已近60岁的老人,泪水仍然抑制不住地流出。
1999年,迪力夏提一家回到乌鲁木齐,由于期间搬了几次家,将当时记录“外公”们所有信息的笔记本丢失了,从此失去了联系。前几年爸爸还特意去上海、苏州当时生活过的的地点找寻他们,可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,当时的房子早已不见踪影,而他的恩人,更不知去了何处?
而在爸爸的心里,那两个熟悉的地址从来没有忘记过。
迪力夏提的爸爸回忆,苏州的外公叫王金达(音译),当时家住江苏省苏州市关东大队6队,时年六十二、三左右岁,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,他的岳父当时是关东大队的书记,“他把我们一家都当亲人,还把我的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外孙一样疼爱。”
不过,可惜的是,由于时间久远,爸爸又不会汉语至今都讲不清楚上海房东的全名,“当时上海房东的家住在上海龙华区西台楼57号,我叫他小蒋(音译)。“
现在,看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,迪力夏提的爸爸更加怀念这些内地的亲人。一次无意间听儿子讲到了本报的“万个故事献祖国”的活动,了解到它的宣传覆盖范围是面向全国的,迪力夏提爸爸就想通过本报寻找当年的恩人们,在有生之年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。
故事讲述
祖孙三代与馕的不解之缘
网店经营者迪力夏提的创业之路
馕,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品。然而,对于迪力夏提一家来说,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食物,更成为他家祖孙三代赖以谋生的主要物品。
当年爷爷骑着毛驴四处卖馕,爸爸年纪轻轻就独闯上海靠打馕养家,而25岁的迪力夏提,在三年前大学毕业时就放弃落户大城市的机会,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开起了网店,用鼠标把家乡的馕送到了全国各地。如今,他的网店已在业内小有名气,受到很多人的关注。
用迪力夏提的话说,这就是“命运”。
父母内地打馕获得房东帮助
迪力夏提的爸爸图尔贡江十几岁时就独自在上海谋生,后来又前往苏州发展,当时都是身无分文,是上海、苏州的好心人给予爸爸帮助,才最终开起了打馕店。
后来,爸爸带着全家再次来到上海。当时只带了200元,到了上海,除去路费已所剩无几。父母们不懂汉语,又无亲无故,如何在上海立身?他们碰到了人生中的好人,也就是迪力夏提讲到的上海外公。上海外公,其实就是迪力夏提父母的房东,看到图尔贡江拖家带口来上海,非常不易,就帮他们找地方安摊位,买面粉。馕坑有了,这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有了希望。
转眼迪力夏提到了上学的年龄,爸爸想让迪力夏提回喀什老家上学,可妈妈死活不同意,又是上海外公托人帮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,终于让迪力夏提上了学。
迪力夏提上三年级时,全家又搬到了苏州,在“苏州外公“王金达的帮助下,迪力夏提进入苏州齐门小学就读,
“我那时来苏州时也就不到二十岁,他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,后来就把我认成干女儿,迪力夏提一直都喊他外公。”迪力夏提妈妈口中的这个他,就是说的王金达。
当时苏州外公家有五间房子,就借给爸爸一间,让他继续打馕,“刚开始肯定挣不到钱,他就说等我什么时候有钱再给。“爸爸图尔贡江说,打馕用的面粉也是房东用自己的粮票买的。直到一年多后,图尔贡江挣了钱才把房租和面粉钱还给外公。
在苏州外公家里这么多年,不论有什么困难,外公都会尽全力帮助他们;而图尔贡江也会帮助外公去卖自家种的菜,外公的爸爸去世,图尔贡江也像家人一样参加葬礼。还和他们全家去游玩,完全融入到这个家庭中。
有了一定积蓄,父母还是想回到家乡生活,1999年7月,迪力夏提五年级时,全家回到了乌鲁木齐。回到家乡的迪力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,2007年时,迪力以598分的成绩考入无锡江南大学商学院国际金融贸易专业。
“我曾经告诉妈妈,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,无论在哪我都会做得很好,我兑现了我的承诺。“迪力夏提说。
放弃落户大都市回到家乡自创业
升入大学,迪力夏提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思考,当班干部,结交更多新朋友,去企业打工,迪力夏提在不断积累着自己的阅历,“我们维吾尔族有一个礼节,就是第一次见面要与别人握手,所以,在军训时,我就与每个人握手,向他们介绍自己。”迪力夏提说,在学校他一直坚持这个习惯,获得学校很多同学的喜欢。
大学毕业后,迪力夏提本来已经应聘到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工作,户籍马上就可以落到广州了,由于父母的坚持,最终他又回到了乌鲁木齐。
在大学时,迪力夏提就有自主创业的想法,于是自己开了一家网店,刚开始以销售干果为主。后来,弟弟在西南交通大学读书,一次无意间给弟弟邮寄馕,让迪力夏提萌发了在网上卖馕的想法。
由于迪力夏提卖的馕质量好,储存时间长,备受客户的喜欢,网店的生意越来越火,最火的时候光馕单笔销量最多就达6000个。现在,迪力夏提销售的馕有白芝麻、黑芝麻、核桃馕等七、八个品种,都很受欢迎。
祖孙三代卖馕折射新疆大变化
迪力夏提给自己的馕注册了商标“维亦都”,翻译过来就是“承诺”的意思。
“这个承诺有两个含义,一方面是对妈妈的承诺,另一方面是对用户的信用承诺。”迪力夏提力说,开网店,产品质量是最重要的,因此很多合作的企业、质量必须要过关。迪力夏提还自己设计了邮递快件单标识,上面写着“邮递员您辛苦了,这位客户对我很重要,谢谢您带去微笑和优质服务”。
现如今,在迪力夏提的网店里经营的产品已多达300多种,每个月最低销售额达到7万元,店里不仅有馕,还有抓饭、辣子鸡、进口食品等,迪力夏提想把各种新疆美食推荐给全国的用户。
也就是在最近,迪力夏提无意间了解到,原来自己的爷爷以前也是卖馕为生,那时他赶着毛驴车四处卖馕,而爸爸坐着火车穿梭在城市之间卖馕,现在,自己则坐在家里用鼠标就把馕送到了全国。
“没想到,我们祖孙三代都与馕有着不解之缘。我想这就是命运。”迪力夏提说道,三代人三种不同的谋生方式,更折射出新疆的巨大变化,未来的生活也会更美好。